吃苦是什么东西?/许世平

这就是谁能一战成名,谁一无所获之间的差别。

像来自乡野农村的全红婵,家境贫穷,没有好学历,没有生活技能,就只靠着过人的天赋,接受刻苦训练,她参与竞赛的动机,就是希望能在赛场上发挥超常的技能,赢奖牌,赚取奖金,改善家人的生活和改变个人的人生轨迹。

“1万小时定律”提示我们,从平凡到卓越,必须经历千锤百炼,只有不断刻苦努力,才能让运动员改进和打磨竞赛的技艺。

可是,西方欧美国家却从不欣赏中国人的这种刻苦精神,还形容这是一种压榨的胜利,所以他们“宁可不要这种金牌”。

可是,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中国人除了吃苦,就没有别的吗?

看看全红婵,当她被问及有否担心自己在比赛时落后的问题,她却说“后面还有陈芋汐扛着”。

身体多处都有肌贴及缠着绷带的陈芋汐,在单人赛项中就算输给了全红婵,她还是给伙伴鼓掌祝贺。

成熟心态宽广胸襟

她们表现成熟心态,宽广包容的胸襟,因为艰辛付出后的胜利就是她们要争取的集体荣耀。

在西方社会的观念中,吃苦给人充满恶意的环境,不怕苦是折磨出来的心理病,过劳或累到猝死是最愚昧的。

因此,他们看不起中国人那种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夜以继日、攻苦食淡,锲而不舍地苦学、苦读、苦练、苦修、苦干。

西方不理解异己民族历尽艰苦的历史沧桑,以及饥荒、灾难、战乱带来的匮乏感,当然就不会欣赏他们的隐忍、不怕苦,甚至以苦为乐的刻苦精神。

或许,只有当东方民族摆脱匮乏的枷锁,生活日渐丰裕,不再有吹捧先苦后甜的道德感时,情势最后才会发生反转,那时候的东方遂变躺平和堕落,被追赶和超越的西方才会变得自找苦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