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碧加正式以職業球員身份,參加ATP職業賽(Grand Prix和WCT)。
1985年,他首先在作為溫布頓熱身賽的皇后會草地賽男單比賽先拔頭籌,奪得個人首個ATP男單冠軍,繼而他在溫布頓(成年組)殺入男單決賽,击败了凯文·柯伦(Kevin Curren)首奪大滿貫男單錦標 [2],以17歲又8個月之齡一度成為最年輕大满贯成年組男單冠軍,他比當年溫布頓(青少年組)男單冠軍得主莱昂纳多·拉瓦列更年輕。除了皇后會和溫布頓的草地背靠背男單冠軍外,他還贏得辛辛那堤的超九賽男單冠軍,令他在參加職業比賽不足2年時間,ATP單打排名已達至第六。
獨霸80年代下半期男子網球的藍道正是他第一個宿敵,年長7.5歲的後者稍微領先對賽(貝克 10-11 伦德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不過在兩者共同進入決賽爭冠的大滿貫男單比賽中,贝克尔全數三次取勝,更巧的是來自三個不同的大滿貫比賽——1986年溫布頓、1989年美網和1991年澳網。
1986年,他以直落三盤(比分: 6-4, 6-3, 7-5)打敗如日中天的球王伦德尔,成功衛冕溫布頓男單錦標 [3],也是公開賽年代中最年輕的大滿貫衛冕男單冠軍。這年,他共奪得芝加哥、溫布頓、蒙特利爾/多倫多、悉尼室內賽、東京室內賽、巴黎室內賽共6個男單冠軍,在年終大師賽决賽僅敗於當時霸主蘭度獲得亞軍 [4]
,ATP單打年終排名第二。
1987年,他取得印第安泉、米蘭、皇后會三站男單錦標。作為兩度衛冕冠軍,卻在溫布頓男單第二輪意外敗於名不經傳的澳洲球員Peter Doohan,無緣三連冠 [5]。該年他的ATP單打年終排名為第五位。
同代之中,他和瑞典紳士埃德贝里是對偉大的宿敵,兩者均是發球上網型球員,更是當時溫布頓草地賽的最有力競爭者; 雖然他和後者的對賽成績處於絕對優勢(貝克 25-10 埃德贝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不過在兩者共同進入決賽爭冠的溫布頓男單比賽中,貝克只贏了連續三次(1988–1990年)決賽的其中一次。
1988年,他全年取得印第安泉、達拉斯 WCT、皇后會、印第安納波利斯、東京室內賽、斯德哥爾摩、年終大師賽共7項男單冠軍,以及協助西德再奪戴维斯杯(參看戴维斯杯一段落)。他亦第三度打入溫布頓男單决賽,但敗於他一生的宿敵埃德贝里,屈居亞軍。這年也是他生涯奪冠最多的一年,但由於缺席澳網,以及在法網和美網戰績不佳(分别是第四圈和第二圈),年終排名屈居在韋蘭德、蘭度和阿格西之下,只排第四。
1989年,他已有追趕伦德尔之勢,他比伦德尔多奪得一個大满贯男單冠軍,卻因為伦德尔的整年表現更出色而未能挑戰其ATP單打世界第一和年終世界第一的位置,只能屈居年終排名第二。當年,他分别击败了埃德贝里和伦德尔,接連夺得溫布頓和美网男单冠军。同年,他協助西德奪得世界團體盃冠軍,並協助西德衛冕戴维斯杯,這年優異表現令他奪得ITF世界冠軍和ATP年度球員。
1990年,和上年一樣,他又奪得5個男單冠軍:布魯塞爾、史特加室內賽、印第安納波利斯、悉尼室內賽、斯德哥爾摩;但同樣的惡運又降臨他身上,溫布頓男單决賽被埃德贝里復仇成功,只獲亞軍,值得一提的是,決賽一度打成盤數2比2,而決勝盤他曾領先局數3比1,但艾特堡迅速回破並最終反勝。[6] 鑑於後者在巡迴賽有更突出表現,後者最終奪得ATP單打年終世界第一,而他只能連續第二年屈居年終排名第二。
1991年,他又在澳网男单決賽击败了伦德尔,並首次夺得澳网男单冠军,同時粉碎了伦德尔澳網三連冠美夢 [7]。並且在ATP積分上追貼艾特堡,並把去年年終球王的後者趕下王座,並取而代之,首度登上世界排名第一位置三周。但之後,他又快速地被艾特堡從球王寶座上扯了下來。同年七月,他在溫布頓男單比賽連續四年闖進決賽,雖然最後輸給同胞史迪治僅獲得亞軍,但足以令他在積分上再次超過艾特堡,重回王座。艾特堡也不甘後人,在九月的美網男單決賽,艾特堡擊退佔主場之利的古里亞 ,在讓出王位九周之後又從他手裡奪回了寶座。此後艾特堡再沒有給碧加任何機會,把世界第一的排名牢牢的握在手中,令他無緣1991年年終球王,甚至跌至年終第三。
碧加就曾經說過,艾特堡是自己職業生涯最大的對手。正是艾特堡的存在,粉碎了他成為網壇霸主的夢想和希望,他也因為艾特堡的登頂而無緣ATP男單年終第一。
他曾短暫地登上單打世界排名第一位; 碧加生涯也只有十二週登上世界排名第一,成為公開賽年代中生涯奪得過6個或以上大滿貫男單錦標,卻未能成為ATP單打年終球王的唯一球員,這是由於他的花邊新聞較多,其私生活大大影響其對職業網球生涯的專注力。1990年代以來,他又受到新一代的球員如山普拉斯等挑戰,所以踏入90年代,他在大滿貫只曾奪得過2次澳網男單冠軍。即使宿敵艾特堡在1993年後沒落,他也未能一統江湖,如日中天的森柏斯更多次在溫布頓和年終賽粉碎了他的冠軍夢。不過,正因為他長期不在世界第一,反而令他生涯多次擊敗時任第一球員(包括7次擊敗蘭度、3次擊敗艾特堡、3次擊敗古里亞和4次擊敗森柏斯,這4人在1980–90年代合共壟斷686週ATP單打世界第一)。
1992年,他和同胞史迪治合作,在紅土場取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網球男子双打項目金牌。單打方面,他在澳網男單第三輪,爆冷被過氣球王馬克安諾以直落三盤淘汰,宣告衛冕失敗。季中,他奪得布魯塞爾、鹿特丹、巴塞爾、巴黎室內賽、ATP年終賽共5個ATP男單冠軍;他對戰當年澳网和法網男单冠军兼年終球王古里亞,三戰全勝,包括布魯塞爾和ATP年終賽两站比賽的男单決賽。
1993年,他只奪得2個小型比賽的男單冠軍(多哈、米蘭);大滿貫男單方面,只有在溫布頓殺入準決賽,負於最後冠軍森柏斯,而在其他三大滿貫均未能突破第四輪關口。他的ATP單打年終排名自1985年以來,首次跌破前十(第11名)。
1994年,他又奪得米蘭、洛杉磯、紐黑文、斯德哥爾摩共四站男單冠軍,但他缺席了該年澳網和法網比賽,在美網首圈出局,僅在溫布頓男單比賽殺入準決賽,敗於伊雲尼斯域,他在ATP年終賽分組賽擊敗森柏斯,但決賽再與後者相遇,落敗而回屈居亞軍。不過,由於森柏斯和阿加斯過分壟斷當年男子網壇,所以整季成績平平的他,仍能在ATP單打年終排名位處第三。
1995年,他第7度也是最後一次打入溫布頓男單決賽,在領先一盤下敗於當時的網壇霸主森柏斯。另外,當年他奪得馬賽舉行的13公開賽和ATP年終賽男單冠軍,他在年終賽決賽擊敗了年輕的張德培,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奪得項該賽事冠軍 [8]。他當年也打入過兩次大師賽男單決賽,分別在蒙地卡羅大師賽敗於當年在紅土場幾乎無敵的梅士達 [9],以及巴黎室內賽敗於森柏斯;該年,他的單打年終排名也僅次這兩人,以及季初表現突出的阿加斯,排名第四。
1996年,28–29歲的他奪得澳網和大滿貫盃在內的5個ATP男單冠軍:1月的澳网男单決賽,他击败了張德培,第二次夺得澳网男单冠军 [10]
,这也是他的第六个亦是最後大满贯男单冠军头衔;賽季中,他又在皇后會[11]、維也納、史特加室內賽[12]三站比賽獲得男单冠军,三個决賽分别擊敗艾特堡、Jan Siemerink和森柏斯;12月,他捧得大满贯盃。同年的ATP年終賽又重演2年前的結局 ~ 分組賽擊敗森柏斯,但決賽敗於後者,失落冠軍,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決賽中,雙方在五盤大戰中合共打出三盤「搶七大戰」,場面十分精彩刺激 [13]
。當年也是他重現光芒的一年,不過雖然他奪得包括澳網在內五個冠軍,但他也缺席了法網和美網,在溫布頓男單比賽也只打入第三輪,所以相比前兩年,年排終名下降至第六名。可是之後直到退役前夕的三年內,他再沒有佳作。
1999年,他最後一次参加溫布頓,在男单第4轮被拉夫特淘汰,他同時亦宣佈退役,結束了16年的職業網球生涯。溫布頓是见证碧加成功的地方,他曾经三次在此问鼎,用他的话说溫布頓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冠军头衔,他在这里渡过了人生最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