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智杯”30届历史回顾系列②徐俊教练:棋手进阶之路,没有“天花板”

徐俊

Q1:您怎么看“李成智杯”这个赛事为何被行业人士称为“国象高考”和“冠军摇篮”?

A1:以不世出的“国象天才”侯逸凡为例,从2001-2004年这期间(从7-10岁),即在她2004年10岁那年入选国家队之前,她几乎一届不落地参加了“李成智杯”。正是在这个赛事中,人们发现了她肉眼可见的超级天赋和超强实力。

再以丁立人为例,他是目前唯一一位“李成智杯”各年龄段冠军都拿全了的参赛者。丁立人、侯逸凡他们在“李成智杯”上的高光表现,都预示着未来成为国家队“挑大梁”人物的先兆。这就是为什么说“李成智杯”是冠军的“摇篮”。

在他们所处的少年时代,在“李成智杯”上是否有“高光表现”,构成了那时的棋手能否入选国家队的重要参考权重。这也是“国象高考”定位的由来。

直至今日,“李成智杯”依然和其他几项青少年赛事一样,是我们教练发现和考察有培养潜力棋手的重要赛事之一。

Q2:以您功勋教练的眼光,会通过“李成智杯”这样级别的赛事,选拔符合什么样特质的青少年棋手进行培养,使其未来为国而战?

A2:国际象棋界的人才传承,是通过教练的选拔、培养和指导,以及棋手的努力和天赋来实现的。要想成为顶尖棋手,需要天赋加持和教练的悉心培养,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人口众多,不乏好的“苗子”。实际上,在培养一名棋手的过程中,队员可能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自己选择放弃,或者因为年龄、学业、家庭情况等原因而转型,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选拔过程中,我会考虑棋手的实力和潜力,以及他们的个人意愿和家庭情况。回想当初选拔丁立人、韦奕等队员进入国家队的过程,都是经过以上这些多重因素考量的,经过了漫长的培养过程,才逐渐崭露头角,并在国内外赛事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

“李成智杯”的成绩对于一名棋手在整个国际象棋职业生涯而言一直是举足轻重的;现在,尽管随着不少棋手出国打比赛、提高国际等级分的机会增多,选拔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李成智杯”所取得的战绩,对于考量和评估一名棋手的水平和状态而言,依然十分具有“含金量”。

Q3:当初您是怎么挖掘到丁立人、韦奕和余泱漪他们,组成稳定的90后“三剑客”团体赛“基石”阵容,并带领他们四次加冕团体赛世界冠军(2014、2018奥林匹克团体赛和2015、2017团体世锦赛)的桂冠?

A3:赶上丁立人、韦奕和余泱漪这一批人集中“绽放”,确实也有一定的运气加持,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是看到他们在“李成智杯”上的表现,还是其他青少年赛事上的稳定发挥,尤其看他们的棋局了解他们的棋风以及思维模型之后,我和总教练叶江川都清晰地意识到,他们将来都能打出来。但没想到,能达到那么高的成就。

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只有15岁的韦奕,就被选进了2014年奥林匹克团体赛的阵容里。当时就连韦奕自己都紧张。2014年那次夺冠也非常惊险,和乌克兰有一盘棋非常焦灼,不过好在韦奕扛住了压力,关键局守住了和棋,最终夺冠。

Q4:那么目前在国内,青少年国际象棋运动选手人才培养和梯队储备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是什么?

A4:首先,是理念问题。例如我发现,有的棋手上来就是一味地防守,“逆来顺受”,棋盘在他眼中,满眼都是漏洞,需要先去补防守。其实国际象棋的规则设定者的初衷是为了鼓励进攻的战略与战术思维——全部16个棋子都能进攻到对手的“腹地”,这是这项智力运动具备的一个很大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常常纠正队员的这个想赢怕输、消极守和的理念,让他们认知到,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实在不行,再看防守反击。最下策才是死守求和。

其次,是很多棋手缺乏信心。国际象棋比赛,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面对面的心理博弈,很多能赢的棋守和了,能和的棋输了,往往都是被自己因为缺乏自信不坚定后“吓死”的。

再次,棋手目标“天花板”设定得偏低。很多棋手认为只要入选过国家队就很知足了,但在我看来,不少青少年棋手其实还有的潜质并没充分发挥出来。

最后,人为设定棋手退役的年龄。国际象棋棋手的运动员生涯理论上是可以很长久的。但很多冠军级棋手受到卡斯帕罗夫“棋手40岁就开始走下坡路”理论的影响,很多棋手不到40岁就不下棋,而是转行了。但我认为,专注于自身的国际象棋棋手身份,不仅其巅峰期可以长达10年以上,而且棋手生涯可以维持到50岁以上——印度的阿南德作为棋坛“常青树”就是最好的例证。

Q5:您是如何帮助棋手处理在比赛中的紧张情绪的?需要用到“玄学”吗?

A5:我鼓励棋手面对比赛时的紧张情绪时,要有提前的准备和心理建设。适度的紧张是有益的,但不要过度紧张。比赛过程中受到紧张情绪的影响在所难免,但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失败,即使是在面对挑战时也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紧张情绪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对手也可能同样紧张。适度紧张可以激发棋手的斗志和专注力,使他们更加全神贯注于比赛。关键在于教会棋手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将紧张转化为动力。过度紧张则可能会影响棋手的正常发挥。因为赛事本身就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好的心态能决定棋手的气运。

我会密切关注棋手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提前干预和心理帮助。我记得2014年我们打奥赛的时候,我对于每名队员的生活习惯都已经烂熟于心,他们彼此都是不一样的。这些点滴的细节,或者说是现在人们常说到的“玄学”,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一个因素。

因此,教练需要通过与棋手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同时,我也会鼓励棋手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应对比赛压力的能力。

对于一名合格的棋手而言相信自己能赢很重要,要保持积极心态,通过实际的赛事经验积累来增强自信。比如,当一名队员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国际等级分之后,我也会给予其他小队员一定信心和鼓励,让其相信自己未来有朝一日也有能力能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说,这种信心的传承对于队伍的整体成绩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Q6: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象棋界存在着一定既竞争又合作的现象的?

A6:我认为国际象棋界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竞争能够推动棋手不断进步,而合作则能够促进国际象棋界的整体发展。合作不仅仅局限于棋手之间,还包括了教练、俱乐部、国际组织等多方面的协同。通过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和互相学习,我们可以共同提升国际象棋的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智力运动中来。这种合作的精神,正是国际象棋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徐俊既是教练,也是棋手们的“伯乐”。他的慧眼独具,总能从众多年轻棋手中挑选出“潜力股”,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往国家队的道路。

中国国际国际象棋的未来,需要一代代棋手去书写;更需要在徐俊教练这样的“引路人”托举下,青少年棋手们通过参加像“李成智杯”这样高级别的锦标赛,通往自身的棋艺境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